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信息安全产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依据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需要和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发展趋势,培养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创业精神,具备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掌握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和应用;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的方法、技术与工具,能够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及相关产业从事应用研究、网络安全产品设计、网络安全服务管理和综合应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1.1 掌握一定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知识;
1.2 掌握从事计算机专业所需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能够将相关知识用于工程问题表述和分析。
1.3掌握必需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数据结构等,并能运用于计算问题的表达、证明和建模。
1.4掌握信息安全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与信息安全相关分析、处理、实施和管理方法,并能够对主流的信息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和实践。
1.5掌握英文阅读、翻译, 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能力要求
2.1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复杂工程问题,并能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获得有效结论。
2.2具有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科学研究,运用信息安全相关的分析设计和项目调研、分析、设计、调试、维护、优化、管理的能力。
2.3网络安全领域安全实践能力:能够分析网络安全关键问题,设计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能够对设计的网络安全风险检测、安全防护系统或模块进行实现。
2.4熟练阅读英文专业科技文献、并具有运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2.5具有安全服务和项目管理能力,具有运用信息安全技术和技能,安全一定的操作规程提供安全服务的能力。
3.素质要求
3.1职业规范:具有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3.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行业发展的能力。
3.3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3.4创新意识:能够在工程实践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三、培养特色
1、本专业培养岗位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信息安全专业人才,课程设置采取理论和技能相结合方式,实行理论考试、实训项目考核与日常操行表现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职业技能,提升业务水平,引入以“证书”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升技能,拓展就业领域和就业面。
2、网络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紧跟社会需求,采用“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即校方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进行授课,形成为社会培养亟需人才、学以致用的工作模式,形成为企业定制学以致用合格毕业生的特色。
3.创新“工作室”学习机制,形成一、二课堂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校企共建“教师工作室”,通过项目研发、科技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项目驱动,同伴学习”的培养机制,强化应用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培养,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以致用”、“真题真做”的问题。
四、主干学科和专业核心课程(学位课程)
(一)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二)业核心课程:信息安全专业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A、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密码学基础与应用、信息安全工程与管理、网络安全检测和防范技术、信息安全通用保护技术、网络渗透技术、信息系统安全运维。
五、学制和学位
(一)学制
标准学制为四年,最长修业年限为六年。
(二)学位
学科门类:工学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六、毕业要求
(一)学时学分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要求为176学分,共计2596学时。其中,通识教育课程55学分,专业教育课程115学分,自主学习和拓展实践教育课程6学分。
(二)毕业条件
思想政治合格,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规定的最低学分,所得学分的结构符合要求,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且不违反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
七、获得学士学位条件
获得毕业资格,并达到学校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标准(详见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