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遵守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创新思维,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开发、管理和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1.1掌握从事计算机专业所需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能够将相关知识用于工程问题表述和分析;
1.2 掌握计算机及相关的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并能运用于计算问题的表达、证明和建模;
1.3 掌握计算机硬件及网络的专业知识,并能够运用于计算机硬件及网络的分析和设计;
1.4 掌握计算机软件的专业知识,并能够运用于复杂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
1.5 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能够运用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
1.6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于复杂计算机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具有解决计算机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能力要求
2.1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复杂工程问题,并能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获得有效结论。
2.2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计算机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计算机系统或模块,考虑社会、安全、法律等因素;并能够对设计的计算机系统或模块进行实现。
2.3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计算机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2.4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计算机科学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2.5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2.6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计算机科学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7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2.8沟通:能够就计算机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2.9项目管理:具有计算机项目工作经验,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3.素质要求
3.1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3.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3.3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3.4创新意识: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
三、培养特色
1. 本专业培养岗位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联合行业企业,引智入校、引资入校,面向产业、面向先进技术、面向核心岗位需求进行课程整合及模块重构,形成岗位与职业需求结合的课程体系,将应用能力培养贯穿课堂内外,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课程模块和培养途径;
2.注重专业与产业链、课程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以工作任务、真实项目为驱动,将“工作任务课程化”,突出“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提高工程应用能力;
3.创新“工作室”学习机制,形成一、二课堂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校企共建“教师工作室”,通过项目研发、科技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项目驱动,同伴学习”的培养机制,强化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以致用”、“真题真做”的问题。
四、主干学科和专业核心课程(学位课程)
(一)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二)核心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
五、学制和学位
(一)学制
标准学制为四年,最长修业年限为六年。
(二)学位
学科门类:工学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六、毕业条件
(一)学时学分
本专业共计2688学时。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教学环节,获得毕业要求的最低18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75学分,专业教育课程99学分,自主学习和拓展实践教育课程6学分。
(二)毕业条件
思想政治合格,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规定的最低学分,所得学分的结构符合要求,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且不违反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
七、获得学士学位条件
获得毕业资格,并达到学校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标准(详见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