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案

首页 >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来源:未知  作者:计算机学院     日期:2022-06-03 10:59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遵守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创新思维,掌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物联网软件、硬件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方面从事物联网及其应用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1.1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创业、身心健康、美育等基础知识;

1.2掌握在物联网领域从事系统开发与实施所需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1.3系统掌握物联网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工程知识,经历系统的专业实践,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在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反馈控制、项目设计与管理、信息安全等环节建立工程意识;

1.4了解物联网前沿技术和科技发展动态,熟悉国家相关技术标准、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掌握计算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强烈的工程意识或研究意识;

1.5 掌握外语、信息检索、计算机应用、科技论文写作等知识。

2.能力要求

2.1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2.2 具有从事对物联网及其应用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与管理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2.3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对问题分析的能力,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2.4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5具有一定的科技应用文写作、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工程文档编写能力;

2.6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2.7掌握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

3.素质要求

3.1 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2 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具有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能适应各种工作环境;

3.3 具有较强的创新素质,能不断进行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具备可迁移技能,能够适应岗位变更。

 

三、培养特色

1.本专业培养岗位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联合行业企业,引智入校、引资入校,面向产业、面向先进技术、面向核心岗位需求进行课程开发,构建“重基础、强实践、突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2.注重专业与产业链、课程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真实项目为驱动,将工作任务课程化、课程模块化、内容项目化、项目岗位化,强调“做中学”,突出“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工程应用能力。

3.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建立科教协同服务模式,形成一二课堂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校企共建“行业应用工作室”、“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项目孵化室”等创新实践平台,把地方和企业的需求转为研究课题,把研究与服务成果转为教学资源,通过项目研发、科技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项目驱动,同伴学习”的培养机制,强化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以致用”、“真题真做”的问题。

 

四、主干学科和专业核心课程(学位课程)

(一)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二)核心课程:核心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传感器技术与应用、RFID与智能卡技术、无线传感网络及组网技术、嵌入式系统与设计、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

 

五、学制和学位

(一)学制

标准学制为四年,最长修业年限为六年。

(二)学位

学科门类: 工学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六、毕业要求

(一)学时学分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要求为180学分,共计2692学时。其中,通识教育课程73学分,专业教育课程101学分,自主学习和拓展实践教育课程6学分。

(二)毕业条件

思想政治合格,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规定的最低学分,所得学分的结构符合要求,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且不违反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

 

七、获得学士学位条件

获得毕业资格,并达到学校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标准(详见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


版权所有©四川工商学院      |       地址:成都校区: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团结街道学院街65号 邮编:611745 眉山校区:眉山市眉州大道岷东段9号 邮编:620000
联系电话:028-87953079      |       邮箱:jsjxy@stbu.edu.cn       |      技术支持:四川工商学院教育技术与设备处